a计划演员表全部(电视剧a计划女主)
王晶直接开怼,话说的很重!“那些老师自己都没在电影界成功,凭什么教学生?”“满学院都是博士教授,可他们自己都没戏拍!”这话从一个拍过《赌神》和《鹿鼎记》的人嘴里说出来,分量不一样。
他这个人的履历,摊开来看,确实有点东西。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坛,谁不知道他?外号“票房机器”。产量高得吓人,他自己导演监制的作品,三百部往上走了。这什么概念?有过一年拍七部电影的记录,白天在邵氏的片场拍《逃学威龙》,一到晚上十二点,人立马就得赶到嘉禾片场去拍《A计划》,就这么连着轴转,天亮了才收工。现在还有谁这么干活?
有人说他拍烂片,这话传了很多年。但是也有人说,香港电影行情不好的时候,多少电影人等着开工才有饭吃,是他用那些所谓的“烂片”,养活了小半个香港电影圈的人。他不是那种坐着空谈理论的学者,据说他家里藏着一万多部电影,要用的时候随时能翻出来看,拿来学。他爹,他叔,都是老一辈的电影人,从杜月笙那个时期就开始拍戏了。这么算下来,他身上积累的经验,得有上百年了吧?用胶片和票房堆出来的实战派,这话形容他,一点问题没有。
七天拍完《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三天写完《九品芝麻官》的剧本……在同一天里监制三部不同的电影。这些事听着就跟天方夜谭一样!
一个人,要在片场熬过三百个不眠之夜,还要在资本的压力下面,去平衡那些所谓的艺术和市场,这人说话自然就有底气。他有资格去评判,在影视这个圈子里,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好老师”。
学院里教的都是啥?
现在国内那些顶尖的艺术院校招老师,看的是什么?博士学历!论文数量!还有你申请了多少课题项目。可这些东西,这些学术成果,能和拍出一部观众喜欢看的电影,画上等号吗?
有没有听说过这种事?某个高校的影视教授,发表了二十多篇核心期刊的论文,研究的是“法国新浪潮叙事”,听着就高大上。结果呢?他自己上手拍出来的作品,那个水平……也就跟学生交的作业差不多。这不就是个笑话吗?!
香港电影黄金时代那批导演,是怎么出来的?吴宇森,当了五年编剧。杜琪峰,跑了七年龙套。王家卫,也是写了好几年的剧本,稿纸都堆成山了。他们的“老师”是谁?是票房失败的教训,是观众的咒骂,是把剧本改到想吐的经历。这才是真刀真枪的学习。
现在好多影视院校的老师,别说别的,可能连一个完整的商业片制作流程都没摸过。他们只会教学生一些理论,什么解构主义叙事……听着云里雾里。所以学生到了片场,两眼一抹黑,连“打戏怎么拍才不会穿帮”这种最基本的问题,都得临时上网去查资料。
王晶家里那一万多部电影,不是用来写论文的,是他的武器库。他父亲那辈人传下来的不是理论,是片场的生存法则。
所以他愤怒,他觉得有些人自己连电影是什么都没搞懂,却站在讲台上去误人子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对于一个想拍电影的人来说,科班出身还是野路子出身,重要吗?或许不那么重要。最终能被记住的,能留在电影史上的,永远是那些用作品说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