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完整版(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完整版回放)
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夜不同。春节又快到了,家里采买的年货塞满橱柜,亲戚群的消息突然变得热闹,各地高铁票紧俏得几乎让人绝望。街边的红灯笼看着还挺新,和去年的好像差不太多,可每一次围坐餐桌,总会觉得多出了一点什么。是不是,最明显不同的,还是电视机里“老朋友”的声音?!
但春节联欢晚会——春晚这个词,三十多年了,却总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一开场那段音乐,哪怕手机在手也总会无意识地望一眼屏幕。实际说起来,大家都知道春晚“从小看到大”,却真有人能讲明白它是怎么被造出来、怎么在电视那头后来变成一种“过年标配”吗?
年,是个有点神奇的年份,这话听上去挺玄,但历史本身就常常让人一头雾水。当时信息没现在泛滥,手机都还没个影,但那个时代的电视就已经逐渐成了家里饭桌的另一双筷子。黄一鹤,就是那年被拉出来顶大梁的导演,但其实根本没人知道他自己会不会心里发虚。你要问他之前有没有做过这么“全民关注”的大型活动?没有,他是个做编导的,经验...只能说比新闻播音员会点别的。
王枫,台长,突然给黄一鹤就“派了大活儿”。那天应该是年月,距离大年三十只有差不多四个月。正常说,这点时间,现在随便个综艺节目都排练不过来,更别提大过年的央视平台要拿出个全国都得看的“大动作”。
别问黄一鹤为啥不辞职,反正他没辞。胆子大的人,总得有人站出来试。他想,人多力量大。结果这一琢磨,就找来了邓在军、杨勇和郭璐璐。三人搭班子小聚办公室,一拍即合,才发现,时间根本连拍桌子的余地都没有。仔细说说,邓在军看过舞台,杨勇懂什么能讲什么不能讲,郭璐璐脑子灵光就完了。
他们硬是在几天里捋出来个玩法:观众电话点歌,谁爱听什么谁打电话。此外,还有什么有奖猜谜,这要放在今天也不算新鲜,但八十年代头一次在央视出这种互动,可是异想天开。关键就一点儿:全部直播!现在谁还怕直播出错?但那时,直播失误可能就是救不回来的全台丑闻。
黄一鹤也有点方,当时台里其实是懒得花钱弄录播带,索性同意了直播。其实吧,这更加像是一场临时凑出来的热闹。要说现在央视春晚的排练能提前个半年一年,当时全靠一群人头疼冒汗硬生生撑了起来。
主持人这块是个“绊脚石”。大家本来想找几个新闻播音员出来站台,吐字清晰,仪态严肃,观众应该也见怪不怪了。黄一鹤想换换口味,就又把马季、姜昆还有王景愚喊进来。刘晓庆,一个压轴女主持,最后才敲定。翻翻名单,马季语气慢条斯理,姜昆朝气蓬勃,王景愚镇定自若,刘晓庆爽利漂亮。主持阵容挺华丽,却也是拼凑出来的那种“临场组合”。
穿什么呢?这件事说起来也挺有意思。说是央视那么大的晚会,但整个团队手头拮据得可以。赵忠祥挤出来一件深灰色中山装,已经足够体面。刘晓庆红配黑,马季西装,姜昆衬衫、毛衣,王景愚蓝外套。感觉跟邻居家大哥过年也差不多。嘉宾私服凑合上场,有人还因此带起了那一年衣柜流行色,真是听着都觉得怪。
节目奖品?别指望手机、冰箱那类,最好的就是铅笔、自动铅笔、文娱手册和笔记本。现在孩子可能都不稀罕,可那年头这点“小确幸”,能让人偷着乐上半个月。这种平凡的奖品倒成了稀罕物,观众拿到手会记很久。
这届春晚,真说起来有点“穷得带劲”。但这不重要,李谷一成了那年晚会的灵魂。很多年后的人说《难忘今宵》才是金曲,其实最初让人激动的是《乡恋》。一个风风火火的女歌手,光那天就连唱九首。两首合唱,剩下独唱,最后一曲《乡恋》差点唱不出来。“靡靡之音”?领导可都在犹豫,播与不播,真的很紧张。
观众电话一个接一个,“非得李谷一唱《乡恋》!”但春晚没准备这首,她本人也有点惴惴,是不是又要挨批?黄一鹤犹豫了很久,导演间权衡再三。吴冷西跑来一句“黄一鹤,播!”这样,《乡恋》一夜之间被全国观众重新认识。李谷一本人,都未必能觉出是“被赋予了历史重量”。这首让她差点半路出局的歌,最终成为了开启大陆流行音乐之门的钥匙。
有些人说“偶像是舞台给的”,但其实台下观众同样重要。如果不是观众点名,《乡恋》怕是出不了头。可是那天现场气氛就这样被推到了顶点,不唱不行。结果唱了,还真好,谁都松下了口气。这时候,是他,是她,是全家人都在,不是谁独享的荣耀。
那时候,还没有所谓收视率、数据排名,没人关心广告费能拉多少。可是全国上下不断递来的表扬信、零散的小故事,都说明那场晚会成了全民共同的记忆。其实节目质量未必顶尖,但那种朴素、真实的欢乐感,是后来春晚越来越难复制的东西。
再说回来,演员的命运也不一样。刘晓庆因穿衣火了,理发店都学她剪刘海。王景愚默剧拿了个“吃鸡哥”的称号,每每被人当笑话。李谷一呢,却硬生生翻了身。谁能想到,《乡恋》一夜成为热歌?所以历史真没个标准剧本,命运捉弄人,也可能给人安排大惊喜。
三个月,不到七十人的团队,最终把这场拼团式春晚弄出来,电视机上的画面不是很清楚,台上的笑声却真切。年三十那天,老百姓说家里有个“新成员”,那是一台能拉近陌生人距离的电视。
有意思的是,现在春晚四溅着流量,段子手前赴后继,可第一届的“粗糙”才让人觉得特别。节目录制不精致,主持服装没统一,奖品朴素普通,要什么没什么,偏偏给了观众安全感。细节处都是妥协,可每个妥协反而让人觉得亲近。
说春晚改变了“过年”,挺对又不对。说到底,变的是社会,变的是技术,但中国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本能从没变过。春晚,只是把这些平凡串成一条线。有人觉得它再也没了八十年代的单纯、陈旧了、套路了,但回头看看,装下了几代人新年记忆的“老节目”,其实每一年都是全新的你和我。
有人说,那一届春晚上无人可替代,但技术发展了,节目更新了,每年又都是往年看不到的玩法。当初的“春晚四杰”如今都已是前辈,他们身影却仍在无数后来的新人身上生生不息。你如果说春晚是“老饭新炒”,可没人舍得不看。
春晚不属于哪一个群体,是属于全国每一个人。屏幕这头是笑谈家长里短的普通百姓,屏幕那头同样有人紧张到抖手的导演演员。团圆、期盼、热闹、不舍、两地奔波,总能找到你自己的影子。
春晚已经不再被一首歌、一件衣服左右,它变成家庭的小辞典、变成跨省的桥。累了一年的人能在饭桌捧着碗笑出声,这种年代、这种感受,反正那一晚就都到齐了。
也许谁也说不清春晚还能再巅峰多少年,但它曾创造过、革新过,也早就成为无法剥离的一部分了。
大年三十、除夕夜、家人饭桌,央视春晚还会继续,无论精彩或者平常。总不能说,咱们谁都不需要一点点记忆里温暖的东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