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电视免费在线观看(白鹿原电视剧在线观看)
陕西作家陈忠实的巨作《白鹿原》我有幸在二十年前已经拜读,年正是陕西作家群的巅峰之年,那年陈忠实的《白鹿原》、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贾平凹的《废都》、京夫的《八里情仇》集体问世,号称陕西军群征讨京都。年作品《白鹿原》又被导演高全安搬上荧屏,我有一种感觉(也许是错觉),总感觉某作品被搬上银幕,不能完全展现原作的传神之处,不能像读作品时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比如作品中描写某美人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拍出电影或电视剧后,发现饰演者长相平平,这样会破坏作品留下的美好印象,因此我很少看名作改编成的影视剧。
但王全安导演嫖娼事件(我个人愚见:导演也是人,有生理需求,也有家花没有野花香的心理,演艺界的潜规则很多,男盗女娼、卖淫嫖娼的也不少,只是不像王导这样倒霉被警方捉了现场)发生后,从新闻中获知王全安是中国第六代新生代导演,被媒体誉为天才导演,我就想看看他导演的作品是不是像媒体传闻的那样神奇,于是今天就观看了电影《白鹿原》。我观后感觉基本尊重了原作的内涵,但也删减不少,不过返回来想,不要指望短短两个钟头的影片就想展现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画面。观看整个影片,我感觉有以下几点引人注目:
其一,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腔。无论是麦客在郭举人家茶余饭后自娱自乐的老腔,还是黑娃和田小娥偷情,村头上演的老腔,个个都是高亢激昂,吼出了陕西人粗犷、豪放,高喉咙大嗓子,被外人戏称“争破头(Sa)。这两处老腔,以及影片中几处秦腔、皮影戏的表演,更让观众、特别是陕西观众感到亲切、贴切,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民以食为天。关中自古就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自古就是粮仓,也是兵家之争之地。成熟的麦浪贯穿电影始终:影片开始就是铺天盖地成熟的麦浪,农民在田间抢收庄稼;黑娃不愿像父亲始终成为白家的长工,充当麦客出外打工,在郭举人的田间收麦,与其他麦客争当收麦冠军,这时遇见郭举人妾小娥,与其偷情遭打,仍是以小麦做线;军阀混战,河南军阀到白鹿原抢粮,逼农民收麦交军粮,遭到黑娃等人夜晚烧掉了成熟的小麦,其焦点仍是小麦;田小娥怀孕饿的奄奄一息,白孝文出外讨饭,甚至鹿三杀田小娥前仍给一个玉米面窝窝头,还是粮食问题;最后村民麦场打麦遭到日本战机的轰炸,仍是体现虎口夺食。这一切都贯穿“民以食为天”这个主线。这一主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甚至不少影视剧中都有展现,只是该电影将其放大,凸显了关中的农耕文明,和老腔一样展现了关中深厚的底蕴。
再次,陕西人的象征——老碗。我记得陕西八大怪中的一怪“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爱咥面,特别是关中的汉子由于田间体力劳动强,饭量也大,因此喜欢用老碗盛一碗干捞面蹲在地下或凳子上吃,又是关中八怪之一“板凳不坐蹲起来”。影片中也多次展现老碗的用途,无论众多麦客端着老碗吃饭,黑娃端着老碗津津有味的吃着田小娥做的裤带面,还是鹿兆鹏与黑娃在黑娃家端着老碗就着大蒜吃着田小娥做的干捞面,都经典形象的展现了关中人的生活用具——老碗。至于说最后白孝文端的的黑瓷碗要饭,那个小碗只能算吃过饭盛面汤的器具,那只能算“小菜一碟”。
最后,通篇的老陕话(当然有些说的并不地道),更让陕西人感到亲切。陕西话现在听起来似乎较难听,但唐朝却被称为“雅言”,连皇帝、文武百官都讲,这是因为现在普通话被国家确定为标准语言,于是大多数影视剧不管发生在何处,一律是普通话,这也许是为了各地人都能听懂,节省翻译成本等原因,但给人一种同质性、不真实的感觉。该部电影人物通篇讲陕西方言,这无形中拉近电影与观众的“距离”。
总之,白鹿原在展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也将陕西丰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给世人,能将如此时间跨度、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浓缩在作品中,特别是浓缩在影片中,看样子无论陈忠实,还是王全安应该都有深厚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