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卢沟桥事变电影(卢沟桥事变电影完整)
年,周总理首次在会上提出了“献礼片”这一概念,自此之后,献礼片就成为我国电影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推动国产电影创作的重要内容。
诸如年的《开国大典》、年的《开天辟地》、年的《建国大业》、年的《建党伟业》等献礼影片,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无独有偶,年前的年7月,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周年之际,一部由尤建华编剧,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导演的献礼影片《七七事变》在全国上映,引来五湖四海的近亿人观看。
这部完全由北京人策划、编剧、群演,四分之三场景在京拍摄的电影,既真实再现了中华儿女全面抗战的历史篇章,又彰显出北京人的家国情怀。
在七七事变周年的今天,这部电影可谓是正青春。
壹
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外面是春寒料峭,而在丰台区委会议室里却是灯火通明的丝丝暖意。时任区委副书记的梅宁华率先发言:
“如今,卢沟桥、宛平城已修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已建成接待游人,抗战雕塑园开园指日可待,但要适应现代人快捷高效的生活需求,我们应将七七卢沟桥事变搬上银幕,拍成故事片,让人们在2个小时内就重温这段历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场众人也纷纷发言表态,最终形成了两个重要决定:一是向上汇报请求指示;二是与国内有影响力的电影制片厂接触,力争拍出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故事片。
不久之后,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夫妇李前宽、肖桂云便怀着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主动上门毛遂自荐。二人表示,只要万资金到位,就会倾全力拍摄。
随后,上级的指示也随之而来:一是要在广电的指导下,由北京宣传部门与长影合作拍摄,并在各方面给予“绿灯”支持;二是由当时的市领导担任监制以及负责协调工作,并将最重要的融资工作交给了丰台区。
在当时来说,万元的投资对丰台区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好在经过一番开动脑筋后,梅宁华与丰台区的世界公园协商,对方主动承担了这一融资重任。
当年8月日,在第2届长春电影节上,导演李前宽、肖桂云举行了电影《七七事变》新闻发布会和影片开机仪式。此后,根据李前宽“半年时间拿出一部精品”的要求,摄制组兵分多路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
当然,电影《七七事变》能在短时间内投入拍摄,还要感谢编剧尤建华8年来的不离不弃。
早在年途经卢沟桥时,亲眼目睹抬着结婚的轿子从卢沟桥头“古渡千秋”的牌子前经过时,血气方刚的退役军人尤建华却感到五味杂陈。
从那时起,他笃定决心要将“七七事变”的历史完美呈现出来。之后,他骑自行车跑遍了卢沟桥、南苑、团河等战场遗址,并到抗战纪念馆、军事博物馆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还采访了何基沣、张克侠、宋哲元和赵登禹等亲历者的后代。
掌握历史资料、理清历史脉络,这只是创作的第一步。首次接触剧本创作的尤建华,经常壮胆跑到电影学院请老师们指点,每天几乎坚持创作到零点以后。最终历时8年完成了电影《七七事变》的剧本。
值得一提的是,远在美国的宋哲元将军之女宋景宪和丈夫孙湘德听说电影《七七事变》开拍,专门赶到北京的拍摄现场以示感谢。并对饰演宋哲元一角的吴桂苓当面指导,为影片中的宋哲元增色不少。
贰
尽管李前宽和肖桂云夫妇此前已经拍摄过众多军事题材影片,但还是感到激情和压力并存。
为了让作品更出彩,李前宽还是派两位副导演专门负责剧本的改编,还请来了与自己长期合作的著名作家、“御用编剧”张笑天担任影片顾问。用李前宽导演的话讲:
“尽最大努力多用实景拍摄,以确保影片整体效果的真实性。”
为展现战争中的逼真效果,剧组根据宛平城墙原貌,在卢沟桥南杜家坎,做成了一个1:大小的城墙模型。在这个基础上,把砖头等比例也都缩小,然后绑上炸点来爆炸。
为还原战斗时水柱喷射的场景,剧组在附近找了一个水塘,按1:1做出卢沟桥的桥栏杆和石狮。更令人感动的是,北京军区一个团的部队进驻城墙东西南北仅米的“宛平城”协助拍摄。
不仅如此,从丰台区到卢沟桥、南苑街道除了提供场地外,所有工作人员还利用业余时间下户做居民工作,进行人员疏散,组织居民配合剧组和解放军拍摄。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听说剧组正在拍摄电影《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将筹拍了半年的电影《卢沟桥事变》停拍,专门配合李前宽导演的摄制组进行拍摄。他们将资料室对摄制组开放,并将专业人员收集整理的几十卷“七七事变”资料交摄制组使用。
此外,电影在忠实于史实的基础上,将每个将士牺牲时的环境和样貌设计得尽显艺术性。如赵登禹牺牲时靠在石狮子上,一朵乌云在他后面,寓意“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令编剧尤建华尤为感动的是,李前宽、肖桂云虽年过半百,却依然对电影事业热情不减。
在写《七七事变》的分镜头时,正值炎热的三伏天气,李前宽常常赤膊上阵,汗水打湿了稿纸;拍摄过程中,李前宽发高烧,一边打着点滴,一边指挥拍戏;肖桂云腿部骨折后,坚持让组里的同志背着上楼也不离开摄影棚……
这样的敬业精神和态度,让尤建华感动至深,也令他坚信《七七事变》将会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良之作。
叁
年8月日,座无虚席的丰台体育中心体育馆内,余名观众屏住呼吸,共同期待着抗战胜利周年献礼片《七七事变》的首映典礼。
近千人挥动大刀习武、中日两军原地踏步互不相让;学生走上街头的抗日大游行;日军猛烈炮火轰炸的宛平城成为一片火海、卢沟桥之战血流成河等一幕幕经典镜头催人泪下,让人热血沸腾……
首映结束后,现场意犹未尽的观众仍不见走动,静场时间超过3分钟,如同影片中爱国将领何基沣与士兵们奉命撤离北平时那般恋恋不舍。
《七七事变》先后获得了“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百花奖”等4项电影大奖。为满足观众要求,这部影片在当时被多次要求增加放映场次。
每年的“七七事变”这天,央视“六公主”都会一如既往的重播这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用曾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的刘建业老人话讲:
“年来,这部电影久演不衰,就在于它的故事情节忠于史实,经得起推敲。”
的确,从宋母怒摔日本驻屯军特使寿礼到军副军长佟麟阁在战前将家中盖房用木料做成棺材,再到从北京如今赫然醒目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等,使人们深刻感受到:历史因铭记而永恒。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更重要的是寻找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以此为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